1937年寶石的拋光技術隨著電子繞射技術的出現,學者利用這一新技術對寶石表面拋光層的結構構造進行了新的研究,從而補充和擴展了熱物化拋光作用的認識,認為寶石在熱物化拋光作用下形成的拋光層,其機理可分四種情況:寶石拋光層保持非結晶性,如天然尖晶石、風信子石等寶石,一般較難拋光;寶石拋光層保待非結晶性,但其形成后在主要結晶面上呈結晶質,如海蘭寶石、方解石、瑪瑙等;寶石拋光層形成液狀層后,立即按下面的構造再結晶,如石英、鎢鋼石等;寶石拋光層始終保留原始晶體結構層,這是由于寶石礦物的熔點過高,拋光磨蝕產生的熱力難以使晶體局部熔蝕,如鉆石。
因此,鉆石的拋光可以用不同粒級的混合鉆粉進行拋光,上述四種情況的得出,為具體解決某些寶石的拋光工藝,進一步提高寶石的拋光效果,在理論基礎上又前進了一大步50一60年代前后,國外很多寶石學者為了更進一步的提高寶玉石加工中的拋光效果和速度又從化學拋光作用、電解拋光作用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另外還對寶石拋光使用的
平面拋光機和拋光液及具體的拋光工藝進行了研究,均獲得了較好的效果.如1965年前后,國外卡梅倫對20多種寶石礦物進行了化學拋光試驗,獲得很好的拋光效果,其拋光作用的機理就是在機械磨蝕拋光過程中,加入適量的某種化學元素液,使其在拋光過程中與寶石表層而產生化學反應或互為進行離子交換等,最后達到消除搽痕并形成一薄層光潔的平整鏡面;又如50年代后,國外一些寶石學者引進了金相光片及金屬元件上的電解拋光原理,振動拋光的工藝,均獲得了較好效果。